核心提示:作者:丁卫军: 写出属于“我”的“这一个” (人物简介:简约语文倡导者;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;现任教于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) 审读了此次大赛作文初中组的一篇篇参赛作品,还真是有话要说。 先说...
作者:丁卫军:写出属于“我”的“这一个”
(人物简介:简约语文倡导者;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;现任教于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)
审读了此次大赛作文初中组的一篇篇参赛作品,还真是有话要说。
先说说作文题吧。十四五六岁,还真是让妈妈最为不安的年龄,除了有身体的、心理的,更重要的是来自学习的,还有青春期的那些不可预知的周折。这个题因此让孩子们有话可说。
再说说选材。孩子们对妈妈是了解的,对妈妈在自己身上的心思也是理解的。无论是少年的懵懂,还是青春期的叛逆,从妈妈身上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是真实的,是厚重的。但是,不得不说的是,大多数孩子,还是没有能写出“我”这一个对“我”的妈妈的独特感受,使得“妈妈”大众化了。选材也是更多的着眼在我的学习生活中,抑或是把角度放逐到“我”人际交往的视野里,也没能跳出惯常的材料。出新很难,但是遵循一下“回避第一思维”的写作原则,是不是可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?当然出新,也不是去编造故事,制造与妈妈的“裂痕”。
其次说说作文的思路。从烦妈妈的唠叨到理解妈妈的不放心,是孩子们叙写最多的心路历程。“一眼望到底”的文章问题在于缺少必要的情境设置或必要的情感爆发的铺垫。
最后说说表现的技法。真情实感,应该成为作文取胜的法宝。我们不反对初中生调动那些华美的语言为文章增色,但反对为了抒情而刻意地铺排堆砌。有的孩子仿照名家名篇,也未尝不可,但要注意行文结构与内容的匹配。如果光注意了形式,忽略了内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需要,文章反而显得做作。(来源:扬子晚报)